反應速率模擬器操作手冊

實驗一: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

控制變因:濃度、接觸面積、是否有催化劑
操作變因:溫度 (0°C – 75°C)

實驗步驟:

  1. 將溫度設定在 0°C,記錄反應時間
  2. 依序將溫度提高至 15°C、30°C、45°C、60°C、75°C,記錄各溫度下的反應時間
  3. 利用 XY 圖分析溫度與反應速率的關係

實驗二: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

控制變因:溫度、接觸面積、是否有催化劑
操作變因:濃度 (0.1 mol/L – 3 mol/L)

實驗步驟:

  1. 將濃度設定在 0.1 mol/L,記錄反應時間
  2. 依序將濃度提高至 0.5 mol/L、1 mol/L、1.5 mol/L、2 mol/L、3 mol/L,記錄各濃度下的反應時間
  3. 利用 XY 圖分析濃度與反應速率的關係,確認是否成正比

實驗三:接觸面積對反應速率的影響

控制變因:溫度、濃度、是否有催化劑
操作變因:接觸面積 (0.1 – 3)

實驗步驟:

  1. 將接觸面積設定在 0.1,記錄反應時間
  2. 依序將接觸面積提高至 0.5、1、1.5、2、3,記錄各接觸面積下的反應時間
  3. 利用 XY 圖分析接觸面積與反應速率的關係

實驗四:催化劑對反應速率的影響

控制變因:溫度、濃度、接觸面積
操作變因:是否使用催化劑

實驗步驟:

  1. 不使用催化劑進行實驗,記錄反應時間
  2. 使用催化劑進行實驗,記錄反應時間
  3. 計算催化劑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倍數

思考問題

  1. 從實驗數據可以觀察到溫度如何影響反應速率?溫度每增加 10°C,反應速率約增加多少倍?

  2. 反應物濃度與反應速率的關係是否為正比?請用實驗數據證明。

  3. 為什麼增加固體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可以加快反應速率?在實際生活中,有哪些例子應用了這個原理?

  4. 催化劑如何影響反應速率?催化劑在反應前後會不會被消耗?

  5. 如果同時改變多個變因,例如提高溫度的同時也增加濃度,反應速率會如何變化?這種變化是否可以用單一變因實驗的結果預測?

教師指導

教學建議

  • 建議學生先進行單一變因實驗,收集足夠的數據點(至少5-6個),再進行數據分析
  • 引導學生觀察 XY 圖上的趨勢,分析變因與反應速率的數學關係
  • 鼓勵學生比較不同變因的影響程度,找出哪個變因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最顯著
  • 可以安排小組合作實驗,每組負責不同的變因,然後分享結果進行討論

評量方式

  • 實驗設計能力:是否能正確控制變因,設計合理的實驗步驟
  • 數據收集能力:是否能收集完整、準確的實驗數據
  • 數據分析能力:是否能正確分析數據趨勢,找出變因與反應速率的關係
  • 科學表達能力:是否能清楚描述實驗結果與結論
  • 應用能力:是否能將實驗結果與生活實例連結